玄奘大師,俗姓陳,是河南陳留地方(今偃師縣)陳慧的第四個兒子,單名一個褘字。他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(西元六○二年)。
他的祖先,是漢朝太丘仲弓的後裔,曾祖父陳欽、祖父陳康,都做過大官,他的父親也是很有學問的人,曾做江陵的縣官,後來隋朝衰亡,便隱居鄉間,托病不出,當時的有識之士,都稱讚他的節志。
奘師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,聰明而有悟性,他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不一樣,特別喜歡看書。雖然年紀小看不懂,但是常常會纏著父親,問個不停。陳慧沒有想到這個小兒子這麼聰明,於是也樂得每天教他讀書識字。到了七、八歲時,奘師已經跟著父親讀了不少書。
八歲的時候,父親開始教他讀孝經。有一天,當父親講到「曾子避席」時,奘師忽然整衣而起,他父親問他為何起立?他說:「曾子聞師命而避席,我做兒子的今奉慈命,又怎麼可以坐著不動呢!」陳慧聽了很高興,知道他日後必成大器,於是更加認真的教他,不但教他孝經,還有其他的經典,也都仔細教給他。
有一次,奘師忽然詢問父親:「爹,何謂正?」
「正,就是不歪,不傾斜啊!」陳慧以為奘師只是隨便問問,便以輕鬆的口吻回答他。
「我不是問這個,我是說:要怎樣心才稱的上正?」「心要走正道,就正。」
陳慧故意說得很深,原以為小兒子不會聽懂,但誰料奘師竟又接著問:
「正道是什麼,要怎麼走呢?」
「正道就是古聖人們所走過的路,他們都會走,當然你也會走了。」
好,我也要走聖人們走過的路。」奘師自己對自己說。
自此以後,奘師在父親的薰習教導下,崇尚古聖先賢,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,他就不看;不是聖哲的風度,就不學習。奘師求學問,少有領悟,便立即去實行,這是他的特長處。同時,因為其不喜結交愛嬉戲的童友,更不好逛遊街市,因此即使門外鑼鼓喧嘩,百戲雜陳,士女雲集,熱鬧非常,他也能毫不動心,一心用功在書本上,埋首攻讀。因此,他學通了很多經籍。
奘師從小就有很好的修養,平常總是用著溫和的顏色對待人,做事淳厚樸實而謹慎。這些,都是他日後成為一個偉人的基本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