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昌王對玄奘說:「如要宣誓,就請師共至佛前,更進一步的共結殊勝因緣如何?」奘師同意了,高昌王便將母后一併請來作見證,與奘師一起上殿禮佛。在佛前,高昌王滿心歡喜的立下誓言:一、願與奘師結為兄弟。二、將來奘師取經回國的時候,須留在高昌三年,接受供養。如果將來成佛,自己願能像波斯匿王般,作奘師之檀越護法。三、請奘師繼續留在高昌一個月。這期間,一方面請為我們宣講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,同時也讓我有時間為您準備路上用的行裝。

就這樣,一個原本僵持不下的僵局,在奘師的堅定意志下,圓滿收場了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高昌王麴文泰一聽到奘師已到,下令大開城門,迎接奘師進城。

只見高昌王城燈燭輝煌,照耀得就像白天一樣。侍從及宮女簇擁國王及王妃分成兩列,前後執燭迎接。高昌王恭敬的扶奘師下馬,坐上華貴精緻的轎子,在美妙的音樂聲中,進到皇宮後院的重閣,在寶帳中昇座,接受高昌王及文武百官的頂禮,其被禮遇的程度,不輸任何國賓。高昌王自稱弟子,虔敬的說:「弟子自從聽到奘師的尊名就欣喜渴慕,日夜期待與您相見。又得知奘師今晚可以到達,所以特地與后妃等人通宵未睡,在此焚香讀經,恭候法駕。」高昌王這種恭敬虔誠的態度,讓奘師深受感動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抵伊吾境(伊吾)(現稱:哈密)】

奘師抵達伊吾,當天即掛單於城內的古剎玉佛寺。寺裡有二位中國僧伽,其中最老的一位,一聽說奘師來到,高興地連衣服也沒有穿好,鞋也來不及套上,就跑出來迎接他。一見到他就相擁痛哭,既悲又喜的哽咽說:「想不到今生今世還能再遇到故鄉來的人。」奘師也因剛剛歷盡艱辛脫險,自然是無限傷感,不禁相對哭泣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莫賀延磧:上無飛鳥,下無走獸,是西行途中最艱苦的一段。

大沙漠中果然連飛鳥走獸也沒有,奘師一個人孤伶伶的走在這無垠的沙漠裡,四周所見,除了黃沙,還是黃沙。從白天到晚上,再從黑夜到黎明,奘師怎樣也見不到路的盡頭,就只能這樣不停的走著走著。好幾次空寂的感覺襲上心頭,恐懼的心理油然而生,要不是靠著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及般若心經,這段路還真不知要怎麼熬過去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走了八十多里,終於看見第一座烽火臺,奘師怕被臺上的守兵發現,就躲藏在沙溝中,一直等到天黑,才出來取水。他在烽火臺的西邊發現了水草,人馬都喝足了水,正要起身去拿裝水用的皮囊時,冷不防颼的一聲,射來一支箭,險些兒射中他的膝蓋。接著第二支箭又射過來,這時,奘師知道自己已被守兵發現了,就大聲的喊:「我是長安來的和尚,請不要再射了!」

說完便牽馬走向烽火臺。守兵開門,果然看見一位出家人,就引他去見守將王祥。王校尉命人點火照明,看他的樣子不像本地的僧人,應是京城來的沒錯,就問他此行的目的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約三更時分,奘師與胡人到達瓠盧河,在黯淡的星光下,遠遠看見玉門關。玉門關上游十里的地方河床最窄,寬才一丈多,兩旁有茂盛的梧桐樹,石槃陀拔刀砍了幾棵梧桐樹,取樹幹搭橋,又鋪草和泥沙在上面,這才過了河。渡過沙河,出了玉門關,奘師很歡喜,但也累了,就解韁卸鞍,停下來休息,兩人相距五十幾步,各自躺下,擁褥而臥。但不久奘師看到石槃陀拔刀而起,慢慢地朝他走來,約近十步時才又折了回去。奘師疑胡人中途變心,忙起身趺坐,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直至見胡人回去躺下,才敢放心就眠。

隔天一早,取水漱洗後吃完早餐,正準備出發時,石槃陀忽然對奘師說:「弟子昨夜左思右想,覺得此去前途艱險,途中又全無水草,只有烽火臺下面有水,必需晚上偷水而過,但如果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,所以,我們還是回去吧!」奘師聽完不禁愕然,但仍堅持不答應往回走。胡人見奘師心意堅定,無法改變,竟拔出刀來威脅奘師,然而奘師依然不肯答應,石槃陀沒辦法,就哀求說:「我家裡還有妻子兒女,而且王法難逃,就請奘師放了我吧。」奘師知道他後悔了,不能勉強,只好叫他回去。但石槃陀仍不放心,他深怕奘師萬一被抓到,會說出他幫助引渡的事。於是奘師安慰他說:」你放心,縱然粉身碎骨,也決不會說出是你送我出關的。」石槃陀謝過奘師,這才放心的走了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李昌走後,奘師是益發愁悶了。眼看著慧威法師派來隨行的兩位小僧,道整已先去了敦煌;而留下來的慧琳又不堪長途跋涉,只好把他遣回涼州。雖買了一匹馬,但苦於無人引路,只好日日在彌勒菩薩像前祈求,希望能得一人引渡。

有天晚上,寺裡一名叫達摩的胡僧,夢見奘師坐在蓮花上,向西而去。隔天一早,達摩連忙前來向奘師報告夢中所見之事。雖然此事被奘師斥為虛妄,然而奘師心中卻暗自歡喜,認為這是即將成行的好預兆,於是進入道場,更加誠心禮求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奘師在法會圓滿後,面對堆積如山的供養,只拿了一半作為供養佛的香油錢,另一半就轉贈涼州各寺廟。

正要整束行裝準備離開時,卻因唐室初建,國政新創,不許百姓隨便出境而受阻。那時涼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關,他得知奘師準備離境,怕有差錯吃罪不起,便追問奘師出關緣由。奘師坦言要西遊取經,但誰知未能獲李都督首肯,還被迫返回長安。幸好當地有一位佛教領袖慧威法師,他很恭敬奘師的辭理通達,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願,便暗中派了兩名心腹弟子,一個叫慧琳,一個叫道整,暗中護送奘師偷渡出關。他們不敢公然行走,只能晝伏夜行,走了十幾天,終於到達瓜州(今甘肅安西)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太宗貞觀年間,長安一帶遭受天災,災民無以維生,朝廷只好下詔准許百姓自由前往他地謀生。奘師於是趁這個機會躲在難民群中,離開長安,踏上旅途。

其時恰巧有一位秦州僧孝達,在京城學涅槃經,功畢返鄉,奘師便偕孝達同行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奘師遍謁諸師,飽餐法味後,發現每位法師對佛法的見解不一,其中雖然各有所專,仍不免與聖典有所出入;到底誰是誰非,孰正孰邪,實在難以取捨。再說佛陀說法四十幾年,所演經論何止百千,但由梵文譯成華語的畢竟不多;況且華梵翻譯之間,錯誤在所難免;加上中印交通不便,往返不易,中途散失或殘缺不全,以致產生經文不連接的亦所多有,想要冰釋群疑,辨別真偽,使中國的佛法更加完善,奘師認為只有精通梵文,親赴印度取經不可。於是便發願西遊取,以釋疑惑。

當年由中國到印度,不論是水路或陸路都是艱險萬分,為了到印度求法而死在中途的僧人,不知道有多少。然而奘師想到過去法顯、智嚴等大師都能不避艱難,不顧生死,為了導利群生而西行求法,為何自己不能?讓前賢專美,又豈是大丈夫的行為?於是更堅定了西遊的決心。不久,結合道侶數人,陳表上奏皇帝,要求出國去印度留學,可惜未被朝廷批准。

leoi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